
7月4日,门徒引進的“太行學者”第三層次張先亮博士🦘,聯合美國哈佛大學🧜🏿♀️、加拿大新布倫瑞克大學的學者合作的成果“Snowmelt and early to mid-growing season water availability augment tree growth during rapid warming in southern Asian boreal forests”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中國科pazaizhang.comJCR分區為1區TOP期刊▶️,IF=8.88)👦🏻。張先亮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河北農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論文的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11/gcb.14749
東北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天然針葉林分布區之一🧑🏼⚕️。然而東北地區是我國升溫最劇烈的地區。目前,國際上很多研究表明劇烈升溫導致的幹旱導致了全球大範圍的樹木生長減緩以及森林分布衰退。樟子松是我國東北地區重要的優勢樹種之一。長期以來,東北南部的天然沙地樟子松作為重要的種源基地被用於幹旱區的樟子松的造林✩。然而👇🏽,我們在實地調查中發現東北南部的樟子松呈現逐漸衰退的趨勢▫️。研究樟子松生長動態及其驅動機製是理解樟子松分布變動以及預測未來森林變動的重要基礎。
針對以上的科學問題,張先亮博士與哈佛大學等機構的國內外同行合作,通過在我國東北地區天然樟子松林的主要分布區進行大範圍的樹木年輪采樣,系統分析了快速變暖背景下樟子松生長動態及其生長過程中水分來源的變化。研究主要揭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較高的溫度在未升溫時期(1958-1986)對樟子松生長是負效應,而在快速升溫時期(1987-2014)是正效應。這與目前關於樟子松在其他區域的研究結果明顯不同。一般認為升溫時期容易造成生理幹旱,高溫對生長是負效應,而未升溫時候,高溫減緩了低溫限製為生長的正效應,而我們的結果推翻了這種觀點🔉。而這種轉換主要是由於水分條件的限製而引起的。(2)生長季前期的水分供給對於樟子松生長至關重要。在未升溫時期,由於生長開始較晚,積雪融水已經蒸發,樟子松生長無法利用積雪融水,而溫度升高導致生長季的提前,樟子松生長在積雪融水未完全蒸發時期👬🏼,從而使得樟子松生長可以利用積雪融水👩🔧。因此,積雪融水在升溫階段成為生長季前期重要的水分來源🪢。這種樹木生長過程中生態因子變化的復雜性增大了很多樹木生長預測模型的不確定性。(3)我國東北天然分布的沙地樟子松林面臨萎縮🪪,並有消失的危險。因此🍠,我國東北南部的沙地樟子松需要加強人為經營🤸♂️,必要時設置保護區,以保護我國沙地樟子松的重要種源基地。
張先亮博士👩✈️,校聘教授,门徒燕山山地森林經營創新團隊成員。主要從事氣候變化對中國森林生態系統中樹木生長及森林分布動態的影響等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以骨幹成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排名第二)🤴⚪️,以主要成員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目前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Journal of Climate, Climate Dynamics, JGR-Biogeosciences, Climatic Change,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等國際著名生態學➛、氣候學及林學期刊上發表論文35篇🥷⬛️,總被引次數在350次以上,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9篇(中國科pazaizhang.com分區一區論文6篇🫂,二區論文8篇),累計影響因子65以上。